作为美国共同基金发展史上最大的创新,第一支货币基金诞生于1971年。诞生背景源于美国国会1970年取消了“Q”条例中关于10万美元以上存款利率最高限制的规定,但却造成对存款小户的利率歧视。当时最大的养老基金“教师年金保险公司”现金管理部主管鲁斯班特萌生了一个天才想法:在保持高流动性的条件下,让小额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享有大额投资者才能获得的回报率。第一支名为“储备基金”的货币基金由此应运而生。
由于货基的收益大幅超越银行储蓄存款,货基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迎来大发展时代。货基从1977年的不足40亿美元跃升到1982年的2400亿美元,增量超过同期股票和债券市场总和。截至2013年末,美国货基总量和银行存款总量的比值约为23%。
除了储蓄替代的功能,支付功能创新对于货币基金市场的繁荣一样功不可没。著名的富达基金在1974年就率先推出了可以开支票的货币基金,开创性的增加了货基的支付功能。之后,货基发展到可以即时赎回、即时到账,且投资者还可以直接支付消费账单,通过ATM提取资金等。
但在飞速扩张的同时,美国货币基金也遭遇了不少危机,其中最令人引以为戒的当属“储蓄基金”旗下的“首要基金”清盘和PayPal货币基金清盘的事件。前者是在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的次日,因为重仓持有雷曼的商业票据,导致基金净值跌破1美元,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的赎回风潮。后者则是因为敌不过美联储三次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超低利率市场环境,经营亏损最终主动清盘。
从美国的货币基金发展历程,联系到中国方兴未艾的货币基金市场,有几方面体会较深。首先,中国的货基起步较晚,2003年成立第一支货币基金:华安现金富利。截至2014年6月底,货基总规模约为1.6万亿,而同期的个人储蓄存款规模则为48万亿,这为货币基金未来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其次,消费支付功能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使得货基真正成为现金等价物。由于政策和市场的诸多约束,支付创新走的比较缓慢。直到2011年,有基金推出了首个可以用货基偿还信用卡的功能,货基的支付功能开始走入实体领域。2013年以来,面临利率市场化逐步加快的压力,加上由余额宝引发的货基热潮逐步发酵,货基产品开始纷纷嫁接消费支付功能:网购、手机充值、还房贷、还水电费、买保险等。在未来,货基在ATM直接取款、POS机刷卡消费这些类似银行卡的功能会进一步健全,使得货基真正迈入支付时代。
最后,世上没有零风险的投资。“首要基金”警示我们的教训是流动性管理永远是基石,一旦投资失误,市场利率剧变叠加巨额赎回,货币基金将可能会跌破净值。就这点上,我们目前迫切需要监管机构完善货币市场流动性管理机制。
(作者系华安日日鑫货币、汇财通货币、7日鑫短期理财债券基金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