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五花八门折扣大起底 究竟谁算得过谁
2013-10-31 22:34:13 来源: 广州日报 字号:

  零售市场的不景气,使到商场打折促销从没消停过。记者近日走访天河、北京路、岗顶等购物中心发现,“400送1200”、“200减100”、“特价”、“抽奖”等活动层出不穷,消费者在商场内逛来逛去,在销售人员的殷勤招呼下,再加上现场的气氛和音乐,忍不住掏出钱包,买下一大堆“战利品”。这些令消费者冲动的促销活动真的是商家“亏本甩卖”,还让消费者赚到了便宜?商场各种类型的折扣让人眼花缭乱,究竟谁算得过谁?

  满送型 为求便宜 “深度套牢”

  广州某百货商场近日推出了满400换1200的活动,让误打误撞逛商场的方小姐满心欢喜。逛了一大圈,方小姐决定先在5楼儿童商场按原价给孩子买件近500元的外套,再用换来的折扣券到一楼去给自己买个包包。然而拿了换好的折扣券,好不容易挤上电梯下了楼,来到包包的柜台前,方小姐才得知自己刚刚换来的是折扣B券,只能在“可使用B券”的柜台使用,而自己看中的包包却只能使用“折扣A券”。无奈的方小姐只能在可以使用B券的商品中挑选,然而在购买标价689元的小西装时,却被营业员告知:每100元的商品,只能抵用50元券,剩余部分需用现金。方小姐绕来绕去在商场里转了整整一个下午,终于把大部分券花掉,还剩下了一张标明“只能在某天使用”的100元券。

  对于这次的购物经历,方小姐感到挺后悔:“购物条款好复杂,只好为了凑单满场东奔西走,不断地换不断地掏钱,购物感受大打折扣。而且很多都是仓底货,看着皱巴巴的,款式也旧,买到的东西都不是非常喜欢。最后剩了100多块钱的券基本上就是废了。”

  大起底

  据商业经济研究专家齐晓斋分析,“满送”活动中,一来价格正好是整数的商品极少,消费者为达到限额会增加额外消费去“凑整”,二来还可以通过苛刻的赠券使用条款对赠券使用的范围、限额和时间等进行规定,创造“二次消费”。“200换600,意思就是200元钱当600元钱用,算下来折扣是0.333折,实际上是‘3折起’。400换1200看起来是相同的折扣,但消费起来门槛更高。”专家分析表示,“满200元送100元下次抵用券”可以吸引顾客再次消费,诱导顾客“无理性”消费。虽然“满300送300”感觉起来比“满218减100”合算,但有时候“满减”说不定还便宜一点。

  清醒购物:遇到商家“满送型”活动,应该“冷静下来,看看整场商品有没有自己想要的,而不是只看好一件就冲动性地购买。”最好先挑选是否有中意的商品,并且试好尺码,如果总数能刚好凑到1200的,就是3.3333折,看看原价按3.333折后是多少,能不能接受,如果都满意可以让售货员开单,先不理单,接着再逛再挑,最后算单上的总计。如果价格超出了一点,问问售货员能不能按折后补现金,一般都会同意的。事实上,很多参加活动的专柜可以按3.4折直接开单,不用自己跑上跑下凑券。

  满减型 零头就是利润

  想起自己近日在百货公司买鞋的经历,阿兰决定以后不再那么冲动了。“我前些日子在百货公司买了一双鞋,9折后满300减150,最后折算下来是660元,因为没码,定了几天后去拿,结果当天的折扣变成了5折,自己买的那双鞋子折后只要588元,阿兰一算,自己还买贵了80多元。”

  无独有偶,王先生也遇到过“满减不如打折抵,东西越减价越高”的事。前些日子,趁商场搞“满699减199”的活动,王先生花530元给爱人买了一条牛仔裤作为生日礼物。没想到就在促销活动前几天,他的爱人也看过这条裤子,当时打折后只要360元。“汗,一不小心就上了商家促销的当!”

  大起底

  专家分析表示,对于商家来说“满减型”的活动也起到了促进整场消费的作用。消费者为了凑足“满减”的门槛,往往还要搭上一些袜子、钱包之类的小件商品或其他原本可买可不买的商品。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与上海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联手发布的《上海消费市场促销行为调查报告(2013)》显示,62.66%的受访消费者因促销活动而比平时多买了21%以上的商品,其中4.9%的消费者会多买60%以上。“‘满减’活动在加速顾客购买速度的同时,也有效扩大了购买量。”此外据某知名品牌促销员透露,一些商场是先把价格先提高再进行打折或促销活动的,其价格经过计算,最有碍于消费者顺利凑足“满减”的额度,从而起到促进消费的作用。

  清醒购物:在购买此类促销商品时,最好挑选需要的、熟悉的品牌和商品,价位比较熟悉,便于比较。如果遇到“双价签”的情况,可以向消协投诉。

  特价型 次品混搭“顺风车”

  网友红枣前些日子看到某超市的“10元均一”活动,便抢购了一堆生活用品。然而后来发现她那天“血拼”的一个10元一支的高露洁牙膏只卖6块多。红枣仔细对比了价格发现,除了洗洁精,吉之岛的“10元均一”活动中的很多商品都比平时卖得贵。

  而文文则发觉,血拼回来的“特价鞋”质量不怎么样。据知情人士透露,“其实很多特价商品不是卖场让利的,而是直接要求厂商让利,而厂家特价批次的商品跟正价批次的商品品质有区别,相对而言还是会差一点点。”“很多牌子有不同程度的代工,同一个牌子的衣服不同款式质量不同。也有一些品牌在普通批发的地方拿货改商标,就算是专卖店,也不是百分百正品。”

  大起底

  赵珊在广州一家小服装厂工作,她透露,平时厂里也代理一些大品牌衣服加工,有的甚至是直接在“白马”等批发城进货的衣服,然后挂上所谓的“名牌”。“对于服装面料的价格来说,一般一米25元都是很不错的面料了,除非驼毛或羊毛,一米在80元以上,如果一米布料50元,一定是顶级面料了。所以,一件夏天的上衣标价就998元,可以想象利润有多高,其实厂商早在正价时期把钱赚够了,后面无论‘打折’或‘特价’,都还有赚头。”

  清醒购物:买衫买鞋不能只看品牌,要留意面料、车线,好牌子的正品货都不应该存在这类问题。遇有大品牌断码或者颜色缺货,往往可以拿到更低的价格,这时入手更加划算,也可以选择转季的时候挑选性价比高的衣服。

  专家 遇有虚假促销 消费者可投诉

  “商家热衷促销,主要是因为能有效地扩大营业收入。直接打折虽然消费者喜爱,对营业额的刺激却并不明显。”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认为,这些噱头十足的促销战,更是商家的“口水战”、“宣传战”。“商家不会真的‘亏本赚吆喝’,最多是拿少量特价商品来吸引眼球,消费者不要期待太高。”

  专家认为,尽管集中促销能使商家营业额和利润在短时间出现“井喷”,但在促销结束后,“透支”的消费力会让商家的销售额出现明显的下降,促销行为的“可持续度”堪忧。“商家应规范市场经营,规范市场秩序,产品质量、产品安全让老百姓放心,才能扩大居民消费,不能让‘促销’仅仅成为一场‘商家的盛宴’。”

  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春彦提醒消费者:慎防商家在促销前抬高价格,涉嫌“虚假广告”和“价格操纵”。如果商家在降价促销中存在欺诈、欺骗等行为,涉及侵害消费者权益,消费者可以向有关部门投诉,维护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