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一月之内连续两次降息,让很多热衷储蓄的市民措手不及。降息,意味着储蓄收益下降,尽管央行允许各家银行自主上浮10%的定存利率,但目前一年期定存利率最高仅为3.3%,相较以往的3.5%的利息收入仍缩水不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面对股市投资亏损、定存收益下降,有些市民开始独辟蹊径寻找既能保证本金安全、又能获得较高收益的储蓄“替代品”,财富保卫战一触即发。
活期储蓄替代品 货币基金
特点:兼顾流动性与收益性,可随取随用
“家里的应急资金该如何打理?放在银行卡里,只有0.35%的收益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想做其他投资,又怕要用钱时没法周转。”现年38岁的邓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他也没有意识准备相应的家庭应急资金,总感觉资金的流动性不会出现问题。在2007年股市最疯狂的时候,他把家里全部的资金投入到股市,以期博取高收益。但事与愿违的是,2008年股市急转直下,邓先生投入股市的钱全部被深度“套牢”,以至于春节过节费都没有着落,过了一个极为拮据的新年。
2008年股市投资失败以后,邓先生意识到自己在理财上存在不足之处,便参加了数次理财论坛,这才知道留足家庭应急资金的必要性,按照理财师的建议,他便在每年初拿出3至6个月的收入放在银行卡里作为家庭应急资金。“有了应急资金,一旦出现突发状况,立即可以拿出钱来救急。不过,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每年放在活期账户里的3万多元,每年利息收入才100多元,这点利息收入也太少了点,真是让人左右为难。”邓先生无奈的说。
对于邓先生留足备用金的做法,理财师表示赞同,家庭应急资金准备,是为了保障家庭的正常运转和意外时的应急需要。既不能太多,这样会面临着通货膨胀对家庭资产带来的贬值影响;也不能太少,这样会使家庭在遇到突发事件时陷入财务困境,需要在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之间平衡利弊。中国银行财富管理中心邢维畅建议,每个家庭都应该有一笔固定的并可随时取出的应急资金,以便应对诸如失业、生病等突发事件。一般情况来讲,这笔资金应为家庭月支出的6倍,这样即便遇到紧急事件,也能维持半年的正常家庭生活不受太大影响。
但需要提醒的是,家庭应急资金虽然有其必要性,但放在活期账户不加以打理同样不可取。现今理财渠道日益丰富,市民用心甄选,完全可以找到收益更高、流动性不比活期差的理财方式,货币基金便是活期储蓄的理想“替代品”。据了解,货币基金是以货币市场工具为投资对象的一种基金,如国债、央行票据、商业票据、银行定期存单、政府短期债券、企业债券、同业存款等短期有价证券等,且投资成本低、流动性强,首次认购/申购只需1000元,再次购买以百元为单位递增,赎回两到三个交易日资金便可到账,特别适合未来一段时间有重大资金需求的投资者,不会有定期存款损失利息的遗憾。
从家庭理财的角度看,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也远超活期储蓄,年化收益率甚至会超过一年期定存。经过连续两次的大幅降息后,活期存款利率猛跌至0.35%,1万元活期存款一天的利息收入不到0.10元,这部分应急备用金基本就丧失了生息的能力。相对于活期储蓄利率的下降,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这时却不断飙升。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7月8日,货币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平均为3.69%,其中,27只货基7日年化收益率超过4%,42只货基7日年化收益率在3%至4%之间,还有16只货基7日年化收益率低于3%。同样以1万元计算,以货币基金目前的中档收益率,平均每天能拿到1元的收益,是活期利息收入的10倍以上,其收益基本可以与一年期定存一比高下。
对于货币基金未来的投资前景,理财师表示,今年下半年货币基金仍有可能在目前基础上保持相对稳定的较好收益率。虽然目前货币政策有所放松但资金面的紧张短期难以扭转,这将会带动资金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而银行存款、回购等资金类产品是货币基金当前投资的重要资产,这都有利于货币基金收益的稳定。
一年期定存替代品 银行理财
特点:安全性较高,收益率高于银行储蓄
熟悉理财市场的投资者大多对超短期银行理财产品记忆深刻,就在一年前,但凡银行推出3天期、7天期理财产品往往很快便售罄。不过,随着今年以来的连续两次降息,记者注意到,市民的理财思路也正在随之改变,2011年以来热销的短期理财产品吸引力明显下降了,而越来越多的中长期产品则开始受到市民青睐,被市民当成一年期定存的“替代品”。银行客户经理表示,市民之所以青睐中长期银行理财产品,原因在于市民在降息预期强烈的背景下有提前锁定高收益的打算。虽然现在365天左右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大多跌破5%,但相较于3.0%的一年期定存仍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今年3月我在银行买了一款365天理财产品,当时的年化收益率为5.5%,但现在这个期限的产品收益率能到4.5%已经不多见了。幸好当时买下这款期限较长的产品,及时锁定了较高收益。”记者在本市南楼一家银行碰到的王女士不无感概地感叹道,她本次来银行,主要是来了解一下现在理财产品的情况,并打算再拿出5万元买一款中长期产品。“一个月的时间,竟然降息两次,真是让人始料未及。一年期定存基准利率为3%,即使银行上浮利率,最多也只是3.3%,像我存钱的这家银行才3.25%,存一年期定存就显得不太划算了。而银行保本类理财产品,现在收益虽然不如年初,但一年及以上的中长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多在4.5%左右,比定存还是高出一两个百分点。”
两次降息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如何?记者发现,自从7月6日央行年内第二次降息后,部分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就跟着“唱跌”。一家国有银行财富管理中心的理财师告诉记者,降息前,该行一款投资期限为一年期的理财产品,其预期年化收益在5.4%至5.5%,眼下降至了4.4%至4.5%。而该行每月滚动型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也出现了下滑,降息前为4.5%,现在为4.3%。理财业人士认为,降息之后,收益率的下行已传至中期理财产品端,未来进入降息通道,还将加剧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的下行,届时,随着到期收益率的持续走低,未来银行理财产品对以收益率为价值诉求的投资者或不再具有吸引力。
面对普遍下滑的投资收益,普通投资者应该有相应对策,防止因为市场变化减少财富收益。中国注册理财规划师李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最好选择购买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比如从1至3个月较短期限的产品转向6月至1年的产品,由于锁定期较长,这部分产品收益相对稳定。此外,许多规模较小的银行揽储压力大,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高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来自普益财富的统计数据也显示,进入7月以来,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商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在4.7%上下,而国有大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3.65%,远低于中小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市民目前挑选理财产品要多方选择才可实现收益最大化。
需要提醒的是,银行理财产品并非没有风险。据了解,按照理财资金的投资标的,银行理财产品有结构性和非结构性产品之分。结构性理财产品是指在固定收益证券的基础上加入一定的衍生产品结构,将理财收益与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各类参数进行挂钩;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则没有包含衍生产品结构,就是我们平常所接触的普通型理财产品。非结构性产品一直是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主流,占95%左右的市场份额,收益稳定,通常略高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基本能达到预期收益。而挂钩于证券市场的产品收益与市场表现密切相关,近年来表现差强人意,有些甚至出现巨幅亏损。
总之,市民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要关注适合自身需求的产品在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等方面的特点,这应当是投资者选择理财产品时首要考虑和比较的地方。如果将理财产品作为一年期定存的“替代品”,最好选择固定收益类的理财产品,把资金安全放在第一位。
两年期定存替代品 债券基金
特点:风险较低,收益长期看好
与股市跌宕起伏不同的是,固定收益类基金的业绩表现在今年非常突出。上半年债券市场出现了一波由信用债引领的上涨行情,整体涨幅可观,这使得债券基金成为上半年的最大赢家。据中国银河证券统计显示,167只普通开放式债券基金上半年平均收益率达到5.79%,其中,70余只一级债基平均收益率达到6.26%,90余只二级债基平均取得5.73%的收益率。债券基金上半年的优异成绩,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竞相投身其中,尤其是在央行连续降息后,债券基金骤然成为市民稳健理财的“新宠”。
“去年债券基金表现不佳,我的投资全年所获无几,为了挽回损失,今年1月份,我又拿出5万元进行了申购,没想到歪打正着,这只债券基金今年以来涨了8%,总算看到了收益。”去年退休的金女士,在理财上较为保守,退休金配置多放在银行理财、债券基金、分红保险、银行定存等低风险理财产品上。“我有些朋友在投资上比我大胆多了,比如有个同龄的姐妹,家庭颇有积蓄,大多都拿去买了股票。以往我买分红保险的时候,还劝说她一起投点保险,本金安全,收益有保障,还有些身价保障,但她却觉得每年3%左右的收益率太少,不如股市财富增值来得快。这可好,股市这几年不断下跌,她的60多万都套在了股市,亏损30%左右。前段时间她的孩子买房,不得已之下,卖了一半股票,只拿回20万元,真是得不偿失啊。”
金女士算了一笔账,她这些年买的各类稳健类理财产品,平均每年收益都在4%以上。虽然收益有限,但本金安全,不至于像她的朋友那样亏得一塌糊涂。“这几年理财下来,我的心得是投资首先要保住本金,不可过于贪婪,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现在我每年收益在4%以上,投资环境好的时候,收益能在6%左右,比方说今年上半年,我一共有7%的收益,差不多是目前3.75%收益的两年期定存的两倍了。”金女士在理财上将家庭资产综合分配到低风险理财产品上,这在理财专家看来较为可行。退休人士由于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大多为退休工资,抗风险能力较弱,应逐渐从股市、期货等高风险投资领域撤出来,转而进行固定收益类、债券类理财产品的配置,保证晚年生活平稳度过。
金女士在上半年投资债券基金获取了较高收益,在央行连续两次降息后,债券基金未来收益前景如何?对此,基金人士表示,在通胀与经济增速继续下滑的背景下,连续降息利好债市,信用债或成为最大受益品种,目前仍是配置债基的良好时机。研究显示,根据美林投资时钟,在经济处于衰退期时,一旦处于降息周期通道,则应采取“债券为王”的投资策略,具体品种应为信用债基。目前,信用债的收益率和信用利差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加之国内信用债市场的持续扩容和违约风险相对较低,信用债的投资机会将进一步提升。而从债市行情的轮动规律来看,通常利率债先行上涨,然后是高信用等级的信用债,接着是中低信用评级的信用债,最后再到可转债,根据目前的发展阶段,此时正是信用债的“播种”良机。
三年期定存替代品 国债
特点:零风险,流动性和收益率均优于定存
20%,这是经营一家五金商店的陈先生,从去年年底到目前在股市中的亏损额。“现在生意不好做,去年年底的时候,感觉股市跌得差不多了,就把手里存的10万块钱投到股市里去了,本来打算抄底,没想到今年上半年行情那么差,现在亏得就剩下7万多了。”聊起自己的股票投资,陈先生语气中带着“悲愤”。
不过,让陈先生略感安慰的是,他在去年初买入了10万元的三年期电子式储蓄国债,年利率为5.58%,这样算下来,陈先生在理财上的亏损有所减少。“当初买国债,还是在妻子极力劝说下买的。妻子去银行办理业务,正好当时2011年首期国债即将发行,有不少市民围在那里咨询。妻子一看国债这么受捧,便回来和我商量买一部分,收益比定期存款要高,总比把闲散的钱都放在银行要划算。还好当初买了这10万元国债,对冲了一部分股市亏损。简单算一下,股市亏了20%,国债赚了5.58%,一年来的理财盈亏是-14.42%。当初要是都买成国债,现在不仅不会亏损,还有不少的盈利。”陈先生说,以前总感觉股票既简单、又易懂,操作也方便;债券是给没有风险承受能力的老年投资者提供的投资渠道,涨幅小、速度慢不说,还不知道如何介入。现在回头看看,投资市场不好的情况下,国债才是稳获收益的品种之一,股市只会让欠缺投资技能的人一亏再亏。
目前,降息通道打开,尝到投资甜头的陈先生加大了国债投资力度,本月20日第九期和第十期电子式储蓄国债发行,他打算再去买一些国债,让他没想到的是,到了银行一打听,开卖半个多小时就已经全部卖完了。“看来现在老百姓投资国债的热情不小,几百亿的国债,不到一小时便被抢光,国债在当前真有这么大的魅力吗?”对于陈先生的疑问,理财专家表示,在降息周期下,保守型投资者比较适合投资固定收益类产品,其中,国债是首选。比如,今年第九期和第十期电子式储蓄国债于7月20日至7月29日发行,均为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国债,第九期期限为3年,年利率为4.76%。第十期期限为5年,年利率为5.32%。与降息后的3年期和5年期定存利率相比,分别高出0.51%和0.57%,具有一定的投资优势。
记者在采访中同时了解到,虽然国债早已被广大市民所熟知,但投资国债仍然具有一定技巧。目前,国债主要有凭证式国债、电子式国债、记账式国债三种,各具特色,市民应按需选择。首先来看凭证式国债,其应该算是老百姓最熟悉,也最热衷于购买的国债品种。它是由财政部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发行,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安排使用的国家公债,是以国家信用为保证的融资活动,因此,其信用等级最高、没有投资风险,类似于银行定期存单,利率通常比同期银行存款利率高。凭证式国债的发售和兑付需通过各大银行的储蓄网点或者财政部门的国债服务部办理,提前兑取按持有期限长短,取相应档次利率计息,各档次利率均接近银行同期存款利率。其次,电子式国债,则是财政部发行,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的一种不可上市流通的人民币债券。与凭证式储蓄国债相比,电子式储蓄国债有专门的计算机系统用于记录和管理投资人的债权,免去了投资者保管纸质债权凭证的麻烦,债权查询方便。电子式储蓄国债没有信用风险与价格波动风险,按年付息,存续期间利息收入可用于日常开支或再投资。本月20日发行的第九期和第十期国债便是电子式国债。再次,记账式国债,相较于前两种在银行购买的国债品种,了解记账式国债的普通老百姓就很少了。事实上,记账式国债也是由财政部通过无纸化方式发行的,以电脑记账方式记录债权,并可以上市交易的债券。其期限一般较长,如20年期,但可随时买卖,流动性强,每年付息一次,实际收入比票面利率高。
五年期定存替代品 信托产品
特点:稳健且收益率通常较高
央行连续两次降息,降息周期的开始让定期存款、理财产品的收益出现下滑。那么,目前还存在高收益理财产品吗?在此基础上,信托类产品走进热衷在理财市场“淘金”的市民眼中。记者了解到,相对于银行理财产品而言,信托产品风险由信托公司兜底,但一般“纯粹”的信托理财产品的起步门槛较高,将很多投资者挡在门外。而高门槛带来的是更高的收益率。近期,新推介的信托理财产品就有11只,其中收益率最高达到11%,最低的收益率也达到7.5%,不过锁定期最低的也在1年半以上。在目前股市风险程度较高的情况下,这类信托理财产品成为不少大资金眼中保值的“香馍馍”。
经营着一家汽车配件生产公司的魏先生在理财上便青睐信托产品,他告诉记者,他在股市投入的资金量只占家庭资产的很小一部分,买入很少去打理,而是将大部分资金和精力放在了信托理财上。“我专门委托了一家第三方理财机构负责为我打理资产,该机构主推各类高收益、低风险的信托理财业务,我在他们那投入了300多万,每年的收益率多在10%左右。这一收益,虽然比不上2007年股市走牛时的收益,但相比银行定存还是有很大优势,基本上是银行五年期定存收益率的两倍左右。而且每年10%的财富增长率,也基本上能跑赢通胀,这在目前投资环境不太好的节点,算得上是很不错的投资渠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信托类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一般在100万元以上,投资年限在1至3年,目前年化收益率在8%左右,明显高于银行利息和银行普通理财产品。从近年来信托类理财产品的兑付情况来看,多数信托产品到期兑付时达到了预期收益。信托理财产品具有门槛高、收益高、期限适中、安全稳健的特点。而凭借这些优势,去年以来信托类理财产品大热,一经问世就被秒杀的情况不在少数。不过,理财师也提醒投资者,尽管信托理财产品从设计上来看有不少“安全垫”,可以确保收益和本金的安全,但这并不等于投资者可以无视产品风险。不少信托产品募集的资金最终流向是企业,而近期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一些企业经营困难也会反过来对信托产品的安全系数造成影响,这需要投资者在购买信托产品之前对资金最终用途和风险有一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