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一个月内,利比亚政局从游行示威到内战,终于发展到了国际战争。法国一马当先,占有压倒性装备优势的西方国家军队向卡扎菲政权发动了大规模空袭。利比亚战争升级,短期内将剧烈干扰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走势,长期内更将为商品和该地区乃至全球政治形势带来众多不确定性。
本来,假如利比亚内战不升级为国际战争,国际大宗商品似应走向降价,特别是油价。因为国际油价自2月下旬以来因阿拉伯世界动荡、特别是利比亚内战而猛涨,本来就有过度恐慌的“超调”成分,假如西方不干预,动乱和战事降温自会给热得发烫的油价降温。毕竟前两天利比亚政府军攻到班加西郊区时,已宣布所有油田都完好无损。
与此同时,日本大地震冲击及其核危机趋向缓解,也有降低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作用。震后初期,由于日本这个工业大国大面积停产,意味着对能源、矿产等需求一时急剧锐减,据估计仅日本钢铁企业停产就将导致海运铁矿石需求减少2200万吨,致使此前猛涨的国际油价顿时下挫,铁矿石三巨头尚未来得及为铁矿石价格创下每吨200美元的历史新高而庆幸,现货市场铁矿石价格就在两个交易日里下跌到了每吨170美元。即使市场普遍预期日本灾后重建将创造大量钢铁需求,投资者和交易商对铁矿石价格的信心也未能完全恢复。尽管福岛核电站事故引发了全球性核恐慌和反核浪潮,以至于各国核电发展计划普遍停顿,从而对油价产生了可观的推高力量,但随着近日福岛核电站反应堆温度降低、辐射减弱,全日本除少部分地区外辐射均已恢复正常,核恐慌推高油价的动力也在趋向显著减弱。
但西方军事干预,战事及其对利比亚石油生产的冲击必将延长,油价将获得新的上涨动力。如果西方轰炸严重破坏利比亚油田和运输设施,那么除非沙特等国增产,否则油价受上涨压力影响将较大。而由于利比亚反对派内部极度分散,并未形成统一的领导核心,即使西方提供空中支援,只要西方地面部队不出动,利比亚的动荡局势就仍将持续,该国石油生产和出口将面临的不确定性不是短期内可以消除的,其对国际石油市场的扰乱也将存在一段时间。
就石油进口量而言,利比亚算不上中国重要石油进口来源,在中国历年进口石油来源中最多仅占百分之二三。因此,利比亚战争升级不足以显著干扰中国进口原油的渠道和数量,这场战争对我国石油进口的冲击主要体现在成本价格方面。
尽管如此,利比亚战争升级引发的另外一个疑问,却是我们必须更多关注的——西方参战是否会为伊斯兰教极端势力上升扫清道路?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该地区政局和国际石油市场将面临长期的更强烈的干扰力量;而作为一个遭受极端宗教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威胁的国家,作为一个海外利益日益深远广泛的大国,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绝不能仅局限于单纯的经济视角。
西方国家发动战争的结果与初衷南辕北辙,历史上已有多次实例。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却出乎山姆大叔意料地提升了伊朗的战略地位。甚至近10余年来美国视为大敌的基地组织,究其起源,也是当年美国一手扶植起来用以抵御阿富汗苏军的。这次西亚北非乱局开始后,伊朗官方已表态将阿拉伯各国变局定性为“反对世俗亲西方政权的伊斯兰起义”,欢呼“一个基于伊斯兰原则的新中东正在崛起”。从以往记录看,伊朗政权并不支持极端的宗教原教旨主义分子,他们以前猛烈抨击塔利班政权就是证明,但这次西亚北非变局的种种迹象表明,宗教极端势力正在力图借机上位。
无论动乱开始后西方媒体和政府给动乱各国前政权及其领袖贴上了怎样的标签,不可否认,动乱之前的西亚北非各阿拉伯国家,没有一个站在西方的敌对阵营,曾是反西方“刺儿头”的卡扎菲也早在2003年就接受了西方的“招安”。而且,已发生政权更迭和内战的这几个国家都是世俗政权,对极端宗教势力通常比未发生政权更迭的国家更强硬。
相反,在这一波政治乱局中,宗教色彩浓郁的势力纷纷活跃起来。利比亚反对派打出了卡扎菲当年推翻的伊德里斯王朝旗帜,而这个王朝立国根基是1837年创建的赛努西教团,该教团所主张的原教旨教义与瓦哈比教派一脉相承,且具有强烈的泛伊斯兰民族情绪和排外情绪,历史上曾长期禁止其信徒与基督徒、犹太教徒交往。拥戴这一旗号和教义的利比亚反对派,能长期成为西方的同路人吗?
如今,在“民主”和“人道”旗号下,西方国家又支持把自己的众多盟友推向动荡,甚至直接出手动武;在法国等国,创造“政绩”以便竞选连任的需求已压倒了对国家长远利益的考虑;而由于西亚北非动乱开始以来西方国家已形成了压倒一切的舆论压力,即使有着眼于长远的思路和措施构想,“选票导向”的西方领导人也注定难以采纳。
对此,我们不能不保持警惕和关注。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