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公募行业来说,2024年是当之无愧的指数大年。
截至2024年底,全年新发基金合计1.22万亿元,同比增长4.27%。在主动权益类基金、债基发行规模同比缩水的背景下,指数型产品新发规模同比增长82.45%。
2025年开年,被动投资潮流在加速。ETF投资标的已经涵盖了股票、债券、货币、商品、境外股票等大类资产,其中占比近八成的股票ETF中既包括均衡广覆盖的宽基精品,也包括细分行业、主题、风格、策略的特色产品。
指数投资大发展将会是长期趋势,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发力被动投资业务。
1999-2009:厚积薄发等风来
行业发展的大势是随着风向而起的。
1999年,国内ETF发展教父级的人物刘啸东离开华尔街回国,转年,其开始担任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负责金融产品开发工作并把创新重点放在ETF产品上。
同年,国内公募行业的老十家凑齐,组成了公募基金行业最早的一批中坚力量。
但对中国被动投资市场而言,从1999年开始,到2005年第一支ETF产品诞生,中间经历了多次的风起风落。2002年11月,我国首只指数基金——华安中国A股增强型指数基金问世,这只指数以MSCI中国A股指数为跟踪标的,虽然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复制指数的基金,是作为一只指数增强型基金,它对中国市场意义非凡。
第一只指增基金问世两个月之后,2003年1月,首只完全复制指数的指基“天同上证180指数基金”(后更名为万家上证180)宣布发行。这意味着完全意义上的指数基金在我国落了户。
2004年11月22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同意华夏上证50ETF募集。12月30日,市场首只ETF——华夏上证50ETF正式成立,并于2005年2月23日开始上市交易。
严格来说,ETF产品属于半封闭半开放基金,在早期,监管相关政策并不完善,按照什么标准审批,国外的经验是否适合国内市场等因素,都让首批产品的面世难度加大。
直至2004年,上证与华夏基金召开产品论证会。在这次会议上,大家对ETF产品定位、产品特性、投资组合管理、会计与估值、信息披露及客户服务等问题提出了全面的解决方案。
同年,国务院特批ETF作为“另行规定”的基金品种,ETF产品的相关法律依据获批。2004年6月,证监会批复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ETF。
老十家中的很多机构,也陆续在风向中寻找自己在ETF行业中的位置。2006年,易方达深证100ETF、华安上证180ETF、华夏中小企业板ETF以及友邦华泰基金(现华泰柏瑞基金)旗下上证红利ETF均被获准发行,市场大幕徐徐拉开。
风的涌动之中,不乏人的力量穿梭其中。除去在发展的历史节点上,有关键作用的个人以外,我们更想聊聊一线的基金管理团队。
华安基金在行业里是指数产品和被动投资的先行者,其首席指数投资官、公司总经理助理,现任指数与量化投资部负责人许之彦,是业内早期从事指数产品研究和管理的五位专业人士之一,也是唯一始终在一线参与基金管理的专家。
在国内指数行业前期摸索和筹备的时期,许之彦还在学校读书。他所学专业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读博的时候开始进入期权等金融产品研究的领域,通过概率和统计的方法研究其定价、投资和交易问题。
2003年,许之彦博士毕业后进入证券公司的博士后工作站,从事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博士后有大量实践机会,也会被派去基金公司锻炼,他将自己理论所学与金融实践相结合,也为此后二十余年的投研生涯打下重要基础。
2005年,华安基金招募许之彦,并逐步搭建起从最基础的数据到基金评价、绩效归因研究的SAS平台。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华安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团队从风险管理、绩效归因逐步到了数量策略和量化研究,从数据的整理加工逐步形成了自己了对市场的认识和理解。
2006年4月,华安基金成立了市场上第一只开放式指数基金,华安上证180ETF。
2007年,初尝股市甜头的中国股民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大牛市,A股一度攀上了6000点高峰。彼时,国内的ETF市场还在探索中前行,截至2007年底,全市场ETF总份额仅有68.66亿份。
此间,虽然ETF产品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是投资者对其认知度依旧不高,ETF市场的整体发展亦处于相对缓慢的阶段。
和主动权益以及其他产品类型不同,早期公募机构从事指数产品研究的人才很少,大家在选择时候也多有顾虑。毕竟,在早期市场,规模发展似乎一眼就能望到头了。
“好的机构在这种时候是会进行人才储备和团队梯度搭建的。”有早期业内人士介绍说,“比方说走在前面的华夏基金,范勇宏的重视,带动了华夏基金指数产品的大发展;还有一个机构,是行业里指数与量化投资团队搭建的早且特别稳定的代表,就是华安基金。”
从2007年开始,华安基金的指数和量化团队,除了开始进行人才梯队的培养之外,还构建了以SAS软件为基础的量化平台,搭建了“量化工厂”的开放平台量化模式,团队管理的指数增强、量化、分级套利、定增量化对冲产品颇具市场影响力。
当ETF产品的市场认可度比较低的时候,华安基金一直在加强团队建设和自我学习。
那几年,华安基金几乎找遍了行业里的相关专家对ETF进行培训,因为他们始终认为,被动投资在未来大有可为。
“华安基金的领导团队给一线投研很大的信任和自主性。”早期业内人士说。
从2004年算起,中国的指数及量化研究和西方社会相比,起步比较晚。在早期发展阶段,都在进行适合国情的摸索,坚持做正确的事,这就像是一个等风来的过程。2009年指数基金产品迎来自己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小高潮,这一年指数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达95.21%,高于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涨幅,整体管理规模也达到了662.146亿元。
同时,受到2008年次贷危机影响,2009年后,很多在国外从事量化交易的人才回到了国内资管行业,人才的可选性大大增加。
2010-2017:激流勇进借风势
风是自然界玄妙的自然现象。好的御风者,会在等风来的过程中,就思考好如何借风势。
和其他的产品类型相比,指数产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在于新产品的创新。
2013年7月,华安黄金ETF作为国内首批黄金ETF正式上市。
基于2012年ETF市场发展的小高潮,在黄金ETF筹备之初,各家团队都充满了信心。华安基金对这只产品也特别重视,当时全球最大的黄金ETF—SPDR规模的最高点是1300吨,折合人民币3000亿,这种市场数据给了大家极大的动力。
华安指数团队为了这只产品赴北上广深四地路演,同时上海黄金交易所也积极参与一线的推介,当时的黄金市场价格却在经历了四年上涨期后,转而下跌。黄金ETF出生的时间节点,赶上了“逆风”潮。
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金价始终走低,黄金ETF产品在市场上遭到了冷落。持仓量最少的时候仅500多公斤,规模只有1.3亿。
这一段在行业内曾被大家反复谈论,“最困难的时候,好多机构已经不做推介了,但还是有人在坚持,好像那一两年,华安的许之彦还曾获得过金交所颁发的优秀推介老师的奖项,挺不容易的。”
许之彦自己曾表示,经过反复论证,黄金ETF是一个很好的产品,暂时的市场低迷不能成为放弃这个产品的理由。
“在黄金资产端的研究,我们不断迭代和深入,构建了黄金分析框架,在2015年黄金市场相对低迷,我们发布了《金子发光正当时》,比较好的捕捉了黄金后期加大的投资机会。再例如,2023年年底,黄金价格比较高,市场分歧很大,我们基于我们对黄金市场分析研究,发布了《黄金开启新周期》,在2024年金价再次屡创新高,成为表现全球大类资产表现较突出的资产之一。”
相较于上述产品,也有创新指数产品的上市赶上了顺风市场。
2009年创业板开闸,当时的核心目标是扶持和发展创新型企业。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创业板里还有不少传统行业的企业,比如当时创业板第一大成分股是农林牧渔股,与创业板的定位似乎契合度没有那么高。
新的风势之下,华安基金的指数和量化投资团队开始思考,可不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进行“去伪存真”,选择哪些更能充分体现创业板特征的股票编制成一个新的指数。
通过学习纳斯达克100指数的编制方法,采用“剔除法”剔除掉一部分行业和公司,再在此基础上挑选50只流动性好、市值规模较大、成长性较高的创新型企业编制成创业板50指数。
创业板50是华安基金与深交所、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原创指数。
2016年7月,华安创业板50ETF上市。华安基金在市场低迷时推出“创蓝筹”概念。短短几个月时间,华安创业板50ETF规模从仅千万元扩张到5个亿。2016年,A股回调,海外股市以及黄金价格也开始走强,随着大环境的变化,以华安、国泰为代表的黄金ETF和以博时标普500ETF、广发纳斯达克100ETF以为代表的跨境ETF等产品都迎来了大发展。
华安基金的指数团队在这一年率先尝到了顺风发展下的红利。
华安黄金易ETF成为2016年市场上的明星产品,在2016年,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11.28%情况下,净值年内上涨18.10%,且黄金易ETF的持仓量接近16吨,成为亚洲规模第一的黄金ETF。(数据来源:基金年报,世界黄金协会,2016/12/31)
每一场风刮来都不是白费的,只要做足准备,总能接到风势,迎来发展,整个ETF行业的发展都是如此。
2018至今:扬帆起航新纪元
行至2018年,中国ETF发展历程中具备里程碑意义的新元年。
虽然A股全年走低,但ETF市场规模相比2017年增长超2000亿元,其中股票型ETF占比近9成。值得一提的是,华安创业板50ETF全年份额增长超过70倍,规模增长超过45倍。
国内ETF市场的总规模和增长速度都创出新高,投资者投资ETF的热情高涨。
2019年,在被动投资的进一步普及之下,ETF产品的竞争开始显现白热化趋势,甚至出现了“得指数基金者得天下”的说法。
2019年全年,共计有90只ETF新成立,增幅达到137%。ETF总数量达到283只,总规模为7518亿元。
2020年10月,全市场ETF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大关。ETF市场的规模从0到1万亿元,基金行业用了十六年;ETF市场的规模从1万亿元增长至2万亿元,仅仅用了三年。
此后,无论市场行情如何变化,中国指数投资市场逐渐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并从2万亿开始向3万亿迈进。
2024年,中国被动投资大年,存量ETF总数达到1046只,较2023年底增加149只。在规模方面,2024年年底存量ETF的总规模达到3.7万亿元,较2023年年底增长了1.7万亿元。
特别有意思的是,2016年的时候,许之彦曾在接受采访时预言,再过十二年,中国的指数市场将突破三万亿。如今基金过去了八年,这个目标就真的达成了。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从一到二的过程很难,但一旦突破了界限,三生万物的过程就会生生不息。
华安基金的指数与量化投资团队到2024年,也已经有20多名正式员工,包含8名基金经理,1名基金经理助理。从早期的人才难觅,到现在团队成员均有丰富的投研及基金产品运作管理经验、具有海外工作学习背景,持有CFA、CPA、FRM、CQF证书累积超过10人。
团队是一个大家庭,产品是一个大家族。
二十年的准备,被动投资的大风扬起,中国指数产品市场已经是乘风而起的大鹏,追随大鹏而起的各家机构也纷纷起飞。2024年创业板50指数累计上涨21.07%,跑赢同期上证综指、创业板指和科创50指数。截至2024年末,华安创业板50ETF基金规模299亿元,日均成交额超10亿元。
华安黄金ETF2024年末规模为235.93亿元,同类产品第一。
“未来10年,规模或将突破10万亿元。”许之彦说出对新十年的期许。
2024年9月27日,华安基金指数团队做了一场全网大直播,向投资者解读政策变化,以更好地服务投资人。官方数据显示,超过100多万人看了这场直播。
对于很多新入市投资者而言,对市场了解不够,基金公司需要做好投资者服务和陪伴的工作。
早在2017、2018年,华安基金就推出了ETF大学堂,百城百场,线下推动。新媒体时代、数字经济时代,现在华安基金的指数与量化投资团队每天有ETF的早盘播报、每周 ETF的风向标,每月做大量的投教活动。殊途同归,要为接下来十年、二十年做准备。
2025年,华安基金的投资者服务小程序“积木星球”面向投资者开放。许之彦在参加一次活动时曾经表达过,“指数投资如同搭积木,榫鞪结合才能稳固”。
华安基金的“积木星球”小程序将指数投资与古代建筑中精妙绝伦的卯榫结构相类比,投资者可以成为自己的金融建筑师,使用指数这块古老的智慧之砖,构建通往未来的桥梁,向着那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梦想星球前行。
华安基金一直是国内ETF创新的重要力量,并开启了国内开放式指数基金的先河,发行了国内首只EFT联接基金,做出了全市场具有影响力的黄金ETF。
回顾国内ETF行业发展的二十年,藏着很多默默奋斗的金融人和不断创新的机构,正因为有着这些不断累加起来的无数“一“,最终才能组成了我们3.7万亿乃至未来更大的市场。
声明:基金管理公司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产品收益存在波动风险,投资需谨慎,详情请认真阅读本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