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证券报
今年以来,国资央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成效明显。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持续加大,完成投资超过1万亿元,同比增长达到24%,占到中央企业总投资的38%,展现了中央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强劲动力。
在A股,科技创新投入也成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投资“风向标”。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上海证券报联合发起策划的“价值与投资”活动在上海证券报北方中心举行。围绕“新质引领央企价值投资新路径”这一主题,中国电建、中国联通两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高管与中证指数公司、天风证券两家机构展开了交流讨论。
向新而行 新质生产力成为价值创造新路径
“近年来,中国电建重点围绕深远海风电、新型储能、地热能、工程软件、工程行业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深度发力,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这些产业落实落地和高质量发展。”中国电建董事会秘书孙德安对公司近年来的重点发力领域进行了介绍。
具体到2024年的布局,中国电建投资方向主要聚焦在战新项目,安排投资额约占公司全年投资总额的五成。截至2024年8月末,中国电建控股并网电力总装机规模超过2800万千瓦,战新能源电力项目占比超过六成,已成为公司重要的投资产业;2024年1至8月,战新产业营收超过1600亿元,占比超过四成。
作为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产业之一,信息通信业已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中国联通人工智能科学家兼AI技术总师廉士国介绍,中国联通持续攻关网络技术演进并引领应用创新,已储备百余项6G专利技术,承担多项6G国家重大专项。比如,公司联合紫金山实验室开展毫米波科技攻关,研发高国产化率毫米波室内分布式微基站。突破超大规模5G共建共享难题,首创超大规模接入网共享架构,相关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谈到接下来的研发投入方向,廉士国表示,中国联通将继续围绕国家所需、产业链供应链所困,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线,全力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公司将持续强化下一代互联网及下一代光网络、6G网络、算力网络、空天地一体化组网技术攻关布局,深入落实“人工智能+”“数据要素×”行动,着力打通云计算、算力网络领域卡点堵点。
“央企作为各自行业的头部力量,近年来围绕卡脖子、高精尖等领域不遗余力进行资源投入,对企业的价值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天风证券非银金融联合首席分析师杜鹏辉表示,企业的研发总投入、研发强度以及研发人员的质量等指标是判断企业研发实力的关键。“研发投入首先有量才能有质,同时,公司拥有的专利、软件著作权数量是衡量公司研发整体效果与产出的重要参考。”杜鹏辉说。
中证指数公司市场服务部总监助理胡威也表达了相似观点:“以中证国新央企科技引领指数为例,我们在指标选取时会聚焦科技创新领域公司的运营特征和基本面情况,在具备较高成长性、盈利能力的上市公司中筛选出科技含量占比较高、且市值规模较大、流动性较好的上市公司作为指数样本,在充分展现指数对科技创新企业成长潜力和盈利能力表征性的同时,兼顾可投资性。”
向智发力 央企引领千行百业智能化发展
“作为中央企业,我们要推动人工智能的技术闭环和商业闭环,真正让人工智能更普惠,普惠到更多的个人和行业。”谈到中国联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整体战略时,廉士国介绍,面向网络、客服、政务热线、城市治理、经济运行、医疗、服装、文创等领域,中国联通已形成35个行业大模型和100多个标杆应用。
在工业领域,中国联通将元景大模型与生产场景紧密结合,助力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生产效率、实现降本增效。比如,通过AI辅助设计,把服装设计的时间从过去的3天缩短到3秒;通过AI辅助培训和巡检,将电子精密制造领域员工操作培训效率提高50%、巡检教官需求降低80%。在政务领域,中国联通元景大模型的应用给基层治理效率水平带来极大改善。
“近几年,中国电建致力于解决人工智能在工程复杂多变场景中应用难题,形成了智能化设计、智能化建管设备、智慧运维等软硬件系统,成功应用在水电、新能源、水务等多个工程项目,促进工程少人化、无人化管理,降低工程建设风险和安全隐患,提高工程项目建造效率和质量。”谈到中国电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尝试和实践,孙德安介绍。
目前,中国电建组建了工程人工智能创新联合体,统筹规划全集团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重点围绕水电工程、新能源、智慧水务等方向,研究并布局未来5年人工智能产品矩阵。同时,中国电建联合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开展工程建造行业AI垂直大模型研究,初步建成水电工程多模态AI大模型,可实现水电工程勘测、设计、施工、运维等全生命周期应用,赋能中国电建高质量发展。
“新技术的应用带来海量的新场景和新业态,这有利于公司的增量发展,也创造了很多新赛道;同时,在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中,可能对原有的商业模式产生替代作用。”在杜鹏辉看来,抓得住风口,做得好技术,舍得下成本进行研发投入的公司,在人工智能时代更能够获取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根据中证指数公司官方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8月底,公司累计发布234条聚焦创新驱动战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指数,指数跟踪产品规模合计2900亿元左右。其中,反映央企新质生产力的指数约7条,跟踪产品规模超过百亿元。
胡威表示,中证指数公司持续聚焦新质生产力领域的指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指数的资金“指挥棒”功能,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流入国家重点支持的科技领域,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