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MSCI宣布暂不将中国A股纳入全球新兴市场指数,并推迟至2015年6月份再做决定,市场一片失望。此时我们更应理性看待此事,即便纳入,不应高估与放大该事件的短期影响,推迟纳入,同样也不应忽视与关注该事件的影响与进展。下面就市场容易误解与忽视的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首先,即使纳入新兴市场基准也并不意味着所有资金都严格按中国A股指数配置。除指数基金与ETF外,以中国A股指数作为收益基准的资金,并不等同于该资金严格按基准指数化配置。举个例子,目前国内投资A股的公募股票基金总资产约2万亿人民币,其中共有约7500亿元规模的基金以沪深300为收益基准,但完全按照沪深300做指数化配置的基金规模仅有1000亿元左右规模。根据彭博数据,配置于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被动型指数基金数量共有334只,规模大约在3062亿美元,以此计算纳入后真实的新增配置资金约400亿美元(2500亿元人民币),只占A股目前总市值27万亿人民币的1%不到。
其次,A股市场对外开放进程是推动A股是否与何时纳入新兴市场指数基准的决定因素,而不是反之,A股纳入基准是表象与结果,而背后的决定因素是A股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投资便利性、以及中长期的投资价值。
尽管近年来A股对外开放进展较快,QFII额度已达到800亿美元,但仍有一些技术性问题需要解决,包括(1)除去主权基金、央行外,单个QFII有10亿美元的投资上限;(2)6个月内资本汇入的限制影响到基金经理的择时建仓判断;(3)资本汇回的锁定期限制影响到基金可能面临的大额赎回;(4)资本所得税的处理。这些技术性问题目前仍然是部分海外机构投资者所关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会大大改善A股对海外投资者的投资便利性,加快纳入事项的进展。
最后,从中国台湾地区与韩国的经验来看,纳入基准是长期渐进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中国台湾地区1996年被纳入MSCI基准指数,2000年纳入比例由最初的50%提升至80%,到2004年才被提升至100%。韩国1992年被纳入MSCI基准指数,1996年纳入比例由20%提升至50%,1998年提升至100%,并且在纳入指数的后半段即从50%提高到100%的过程,才可见到增量资金配置对当地市场的明显影响。
从另一方面讲,海外指数公司开始正式考虑纳入中国A股,说明其代表的海外机构投资者已意识到A股的投资价值,同时对A股的开放进程有所预期。作为A股投资者,我们不应该忽略这一重要的信号。在本轮经济周期中,在经历了5年多的市场调整后,当前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合理甚至部分低估,在人民币汇率预期稳定的前提下,A股市场的中长期投资价值相当明显,监管层进一步引入海外机构投资者的必要条件已开始具备。
在对外开放方面,今年四季度港股通如成功落地,A股市场的对外开放将进入快车道,监管层未来对资本自由流动与证券市场可投资性的方向上取得突破可能在增大。中间的进展我们须时刻关注,投资障碍扫清之时,也是将纳入比例自然提高到100%时,届时会有明显的资金效益影响到A股市场的表现。
作为中长期的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我们有必要紧跟国内A股市场的开放进展,利用市场调整的配置机会,以一个有利的市场位置早于海外机构投资者布局国内A股市场,以期获得稳定的中长期收益。
(作者系华安MSCI中国A股指数基金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