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志民:打下中国基金业大发展“第一根桩”
2008-11-21 08:30:25 来源: 证券时报 字号:

  2001年9月,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证券投资基金发售,尚志民出任该基金的首任基金经理,成为中国开放式基金经理第一人。

  时隔7年,如今已是华安基金投资部总经理的尚志民,对于当年首发时投资者提前两三天排队取号的空前认购热情仍然记忆犹新。采访中,尚志民由衷地感慨道,虽然随后遇到并不乐观的市场环境,但华安创新作为首只开放式基金能够实现成功运作与不断成长,可谓为中国基金市场的壮大打下了“第一根桩”。

  首创比例配售先河

  “2001年以前,封闭式基金是当时中国基金市场的唯一品种。事实上,无论监管层还是基金公司,都意识到开放式基金已经成为国际成熟市场的主流品种,也是中国基金市场的发展方向。” 尚志民对记者说。据介绍,为了实现这一对中国基金市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华安基金在华安创新推出前一年就着手进行了准备,对于公司的风控制度、投研制度等进行完善,建立适应开放式基金运作的市场营销团队,并建立了自己的TA系统(登记注册系统)。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尚志民回忆,由于是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当时包括投研团队在内的整个公司都沉浸这种氛围之中。据介绍,在发行之前的半年,几乎所有的投研人员和基金经理都在不断做着同一件事,那就是去上市公司调研然后回来讨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模拟组合测试,多次论证之后才迎来了首只开放式基金的发行和运作。

  针对发行规模,当时的公司内部也进行了反复讨论。“由于是首只开放式基金,销售部门预计其发行规模可能会突破100亿甚至更多。但当时股票市场的规模远远不如现在,考虑到业绩和流动性方面的要求,最终还是确定了50亿的规模上限。” 尚志民对记者说。

  最终,投资者对首只开基的热情证明了这50亿的规模实在是太小了,当时很多媒体都报道了这次发行的盛况,有很多人甚至是提前一两天去发售网点排队拿号。尚志民回忆说,在13个发行城市中,很多城市半天就结束发行,并出现了中国开放式基金发行史上的首次比例配售。

  基金大众化第一步

  首只开放式基金的发行,迈开了基金公司投资新理念的第一步,也迈开了基金业获取外延式大发展可能性的第一步。

  与封闭式基金不同,由于开放式基金业绩好坏直接决定申购和赎回,流动性问题成为运作过程中必须随时注意的一块“暗礁”,基金公司的投资理念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同样是投资,以往我们管理封基时强调的是自下而上精选个股的投资策略,而开放式基金在自下而上进行选股的同时,还必须兼顾自上而下的行业配置,适当降低行业与股票投资的集中度。”这样一来,又促使投研团队发掘更多有投资价值的行业与上市公司,在一定风险范围内尽量为投资带来更多的收益。

  但在尚志民看来,开放式基金对于基金业更为重大的意义,还是在于其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外延式大发展的无限可能。

  一方面,在最初推出开放式偏股基金之后,整个基金行业便以此为基础迈开了创新的步伐。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伞形基金、复制基金等等,基金产品不断差异化和丰富化,为国内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了越来越多可供选择的种类。

  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开放式基金的出现,实现了基金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直接接触,整个基金公司包括投研团队、市场部门等等都能被投资者认识和了解,基金公司作为一个资产管理公司的形象也渐渐深入人心。“它将原本仅限于少数人了解的基金,变成了大众化的理财产品,并通过此后熊市中跑赢市场的成功运作,将‘专家理财’理念逐渐传输给投资者,培育起一个初具规模潜力巨大的大众理财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