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基金推出7载 总规模已超1.8万亿 50亿开基铺就专家理财路
2008-11-06 14:22:25 来源: 上海青年报 字号:

  2001年9月11日,华安创新证券投资基金如初生的婴孩降临世间。这只由华安基金公司发行的首只开放式基金受到了投资者的狂热追捧,仅一天时间,50亿限额即被抢购一空。

  回望起点,7载春秋不过咫尺距离;而今,开放式基金却早已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力军。至2007年末,基金投资者户数已经超过1亿户,预计涉及中国四分之一的家庭。

  由于开放式基金规模可变,透明度高,基民可以随时赎回,对基金公司的专家理财提出了更高的业绩要求。因而,华安创新的诞生,不仅掀开了开放式基金发展史的首页,为A股市场注入了一股活水,更使老百姓从个人理财转而走上了专家理财的道路。

  见证首单

  通宵排队到手的只是个预约号

  2001年9月11日,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证券投资基金在北京、上海、青岛等13个城市的139个交行网点正式销售发行,50亿限额当日即告售罄。

  华安创新对个人投资者采用限额发行的方法,认购限额是1万至30万元。当天清晨,天还没有亮,刘女士和丈夫章先生就带着证件骑着自行车到四平路263号的交通银行虹口支行门口去排队。而这一排队,刘女士和丈夫也就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刘女士向记者描述了7年前华安创新发行第一天的那个清晨。为了避开可能非常火爆的场面,刘女士和丈夫决定赶早不赶晚,凌晨4点多就到了现场,谁知前面已经排了几百多号人。其中,年轻力壮者居多,而花甲之龄的也为数不少;有些人甚至带着小板凳、披着夹袄或是铺开草席,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大家三个一群、五个一组,素不相识的人聚在一起讨论着一个共同的话题——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到底怎么样?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刘女士不禁面露微笑,“那是我们第一次将自己的积蓄用于投资资本市场,而且一出手就是10万元;而当时,投资是亏是赢还是个未知数。”

  经过一整夜的通宵排队,刘女士终于在第二天中午11点领取到了认购预约号。三天后,在交通银行虹口支行内,刘女士的丈夫章先生凭认购预约号换来了一本蓝色的交通银行代销基金卡和一张华安基金公司所发的基金账户认购凭证。至此,刘女士及其丈夫成为了第一只开放式基金的第一批“基民”。

  记者寻访

  秘密赴港七人小分队取回真经

  1999年12月的一天,一支身负特殊使命的七人小分队从上海悄然前往香港。他们中有业务负责人,也有IT工程师。旅程中,这队人都因一个名为“开放式基金”的新词而兴奋异常。此前,没有人在国内见过它,而公司下达的指示正是“带着问题去,搞清楚了再回来”。

  “中国基金太年轻,要和人家竞争,必须学习人家的东西,把好的经验拿来。”谈起当年的学习经历,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客户服务与电子商务部总监赵敏至今仍历历在目。他告诉记者,到了香港怡富资产管理公司,一干人员每天扎堆在各个部门看、问、学,晚上还要彼此交流到九十点钟,渐渐地知道了开放式基金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去做。

  该次为期10天的“秘密之旅”开启了中国开放式基金的序幕。

  此后,华安和英国富林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了一项技术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富林明将向华安提供包括开放式基金管理技术在内的全面技术支持。同时,在证监会牵头的两轮海外专家评审中,华安提供的方案、控制风险的能力等均受到好评;经过5次全面压力测试,华安开放式基金注册登记、核算、交易、客户服务等几大系统也基本成熟。至此,华安已经将“战船”打造完毕,只等一声令下便驶向资本的海洋。

  2001年3月25日,证监会宣布,确定华安基金管理公司为首家开放式基金试点单位。同年9月11日,国内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横空出世。

  回顾历史

  规模聚变基金成长为主力机构

  从2001年9月的1只,到2008年9月的387只;从最初的50亿,到如今的1.8万亿。诞生至今7年,开放式基金经历了一个规模聚变的过程。

  2000年10月12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推出《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开放式基金自此有了“合法身份”。

  2001年3月25日,中国证监会在紧锣密鼓的考察后,最终确定了华安基金管理公司为首家开放式基金试点单位。同年9月11日,华安创新基金认购设立,我国第一只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由此诞生。

  随后,债券型基金、货币型基金、ETF、LOF、QDII等各类基金相继问世。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国内共有60家基金公司,开放式基金总个数已经达到了387只,总体规模超过1.8万亿。规模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基金成为国内资本市场举足轻重的机构投资者之一。来自Wind资讯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基金持股市值占A股流通市值的20.75%。

  记者手记

  “透明”基金迫使专家“专心”理财

  前两年牛市中,在近百只股票型基金每年净值翻番的“神话”吸引下,一直苦于没有合适投资品种的中国老百姓像忽然发现了绿洲,争先恐后地当上了“基民”。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城镇的大街小巷里,人们都开始津津乐道起关于基金的话题,并出现居民储蓄存款向基金“大搬家”的现象。

  赵敏告诉记者,当初金融监管部门推出开放式基金的初衷,就是希望基金公司之间展开良性竞争,把好的基金公司做大做强,让专家理财形成规模。

  由于封闭式基金的总体规模有限,单个基金的规模固定,并且仅在投资者之间进行交易,因而基金公司与投资者的距离较远。相比之下,开放式基金规模可变,投资者和基金公司之间是直接交易方;而且其透明度高,需要每日公布净值,如果基民不满意,可随时赎回,这就对基金公司形成了压力,要求基金经理人为投资者更好地理财。另外,对投资者来说,开放式基金的扩展性强,可根据产品风险收益的不同而形成一个体系,因而适合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选择。

  正因有着这些特性,开放式基金才能迅速地被一般投资者所认同和接受,展现出巨大的成长空间。

  到了2007年末,基金投资者户数已经超过1亿户,预计涉及中国四分之一的家庭。按金融产品的普及性而论,除了居民储蓄、国债、股票,基金应该是中国老百姓参与度最高的金融产品了;而开放式基金,也俨然成为了金融改革中最具有象征意义的创新产品。

  金融市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突破创新。华安创新的诞生,掀开了开放式基金发展史的首页,为A股市场注入了一股活水,而老百姓也渐渐从个人理财走上了专家理财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