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选登:请不要错过群星——理财随笔
2005-11-10 00:00:00 来源: 字号:

请不要错过群星

—理财随笔

 [转贴 2005-11-09 13:54:41 ] 发表者: blowout

“当一件事成为你的爱好,你就会对其中的辛苦视而不见。”—我可以算是一名彻头彻尾的“基金发烧友”。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自己从事金融行业的相关性,另一方面就是个人对共同基金行业的热爱。九八年至今,中国的投资基金经历了七年的风风雨雨,羽翼渐丰,初露峥嵘。但和世界基金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相比,不过是刚刚泛起的一朵涟漪,四千亿的规模也只能抵过富达一只基金的资产。说起自己的“发烧”经历,应该是和中国开放式基金的发行一路相伴,踯躅前行。

投资开放式基金的四年里,我曾经体验过抽刀断腕、斩仓出局的切肤之痛,也曾感受到收获财富、品味成功的无限满足。个中滋味,只有当事者方能感悟。从最初幼稚地追逐所谓的各类“中国第一支××基金”到开始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投资偏好、合理地分配资产;从盲目地膜拜纷繁复杂的理论模型到客观地跟踪、评价各只基金的表现,一路走来,辛苦与充实相伴,迷惘与顿悟交织。

“时代在哪里,美女就在哪里”(恩格斯)。这句话本意是说世事变迁,不同的时代会催生出不同的英雄人物(英雄自有美人相伴),套用到基金业的诞生也并不为过,“人之熙熙,皆为利来;人之攘攘,皆为利往”—社会在进步,富余的资金必然要寻求逐利的出口,共同基金集合理财、专业投资的特性正好契合了当代不同阶层财富增值的需求。也许有人会说,现今个人的投资渠道很多,比如股票、债券、商品房、外汇、收藏品等等,为什么还要把钱交给他人管理呢?记得我曾拜读过华安推出的一本基金丛书-《指数基金》,其中引用了弗莱斯曼的一段话:“生活中最伟大的成绩往往出自于简单的方法和对普通品质的锻炼。概括起来就是两点—常识和毅力”,从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结合个人投资基金的实践,我对“常识”和“毅力”的理解是:

一,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绝大多数散户退出历史舞台是大势所趋。美国基金业七、八十年的发展,如今已有40%的家庭持有基金便是明证,中国概莫能外。

二,国家扶持机构投资者特别是投资基金的力度逐步加大,而对上市公司和券商宽猛相济、恩威并举的改革措施也为未来基金投资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研究实力决定投资业绩。近几年多数散户凄风苦雨般的投资经历已经说明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下要想做出合理判断实属难上加难。不规范的市场必然造成投机者盛行,滋生腐败与阴谋。但“有罪的不是犯罪的人,而是制造黑暗的人”,部分上市公司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变脸把戏更让懵懂的投资者叫苦不迭。而基金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于行业、公司研究,因此,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立刻摆脱时刻提防暗箭的被动局面,加入“懒人理财”大军,安享专家理财服务。当你真正迈出了基金投资的第一步,彻底隔离了市场噪音的干扰,安心工作之时,你也就达到了马尔基尔所言的境界:“你可以在夜间酣然入睡了”。

四,“毅力”之于你我本无二致,都需要时间的延伸方能体现。定期定额买基金的方法(特别是针对股票型基金)既是入门者登堂入室的不二之选,同时也是考验一个人的耐力与恒心的试金石。“众流合柱,霈为大川”—这样浅显的道理人人皆知,但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投资者视而不见呢?归结起来,无非还是市场中人被那挥之不去的魔鬼—“恐惧与贪婪”迷失了心智:不齿于每月的“月供”,又担心市场的下跌;不满于基金平稳收益的特性,却又被自己以往的失败经历束缚了手脚。这也正切中了时下社会人性的一个特征—“浮躁”—自认为“明察秋毫,却不见舆薪”。因此,何时你能平稳心态,理清思绪,删繁就简,脚踏实地,你也就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

罗嗦了一大堆,无外乎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在如今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前提下,证券市场中专业投资者队伍不断壮大,机构博弈的时代渐行渐近,股票定价权也会更多地掌握在这些实力派手中。因此,个人投资者交些“劳务费”,借助外脑,不啻为一种省时省心的好方法。

那么如何正确地投资基金呢?本人仅就几年的投资经验所得与大家探讨:

首先,要回避股东不稳的基金公司。控股股东换来换去,管理人员心神不宁,“霜凄万树风入衣”,投资绩效自然没了保证。

其次,选品牌公司。“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中国的基金业尚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战国时代,没有独创特色的领军人物,但一些经过市场历练、投资业绩卓著的品牌基金公司已脱颖而出。过往业绩也是投资者的一个重要参考。

再次,“智者不违时,明者不违道”。基金做为明者,应禀持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取信于民的原则,精其器、毕其功。而投资者完全可以成为智者,灵活运用申购、赎回、转换的手段,动态平衡自己的各类资产。在此并非鼓动大家频繁买卖,而是要首先确定一个盈利目标(视对市场的认知程度不同因人而异),到达此位置果断了结,既实现了预期,又回避了不必要的风险,彻底和恐惧、贪婪说声再见。

第四,在股票型基金中寻求差异化投资,回避指数型基金(ETFs除外)。基金类型的差异化应该能从基金契约中找到答案。最近新发基金皆冠以“成长+价值”的选股思路,说明它们已经开始在坚持价值投资原则的前提下修正投资策略,力图摆脱“抱团取暖”的困境,“以正和,以奇胜”。这也正是我们一众投资人所乐见的—与时俱进,图变求新。否则打开基金的重仓股几近千篇一律,众口一词,须知“一犬吠影,百犬吠声”,开始时新鲜,一旦信心动摇,到头来落得个“其兴也勃焉,其亡也怱焉”的结果也并非不可能,近期部分基金重仓股跳水已经显现出些许征兆。但可喜的是我们从三季度基金报告中还是能够看到一些亮点,数只基金紧跟十一五计划重点扶持产业方向,积极做出了调整,效果当会在将来有所体现。

为什么要回避指数基金呢?主要是因为新兴市场的波动性太强,指数上窜下跳,投资者心惊肉跳,导致指数型基金风险很大。而一些选股能力较强的基金则能够通过积极主动地调整仓位降低风险,这是被动型的指数基金所无法做到的。04、05两年市场走熊阶段仍有部分基金收获颇丰就已经说明了问题。当然,如果你相信自已对市场的判断力,把指数型基金做为套利工具也未尝不可,只是对普通基民而言风险似乎过大了。

最后,适度考虑基金(股票型)的规模再行投资。我个人认为在当前市场基金可投资标的并不多的前提下规模在80亿以上的基金操作起来难度相当大,去年上半年自己曾经投资的某只百亿基金至今净值仍在0.93元以下,其持仓的股票也类似于蓝筹基金进行了较为分散的投资,业绩波动虽小,但也难以实现正回报。而一些规模较小的基金恰恰应验了“船小好掉头”的俗语,适时灵活的战术使其赢得了良好的业绩表现和市场声誉,持续申购上也取得了突破。

以上拙见,都是本人在买卖基金的实践中得来的教训与感悟,过程辛酸,但始终不改自己对中国基金业未来的信心。另外的一个不讲理的小窍门是,当股票基金首发规模极度萎缩之时,便是我等进场之日,“花开堪折直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其时这和行为金融学中的某些理论是吻合的。

不论你是经过多年磨练的股民、基民,还是仍旧徘徊在基金大门之外的旁观者,别再犹豫了,静下心来,审视自己,抓住机会,为自己的未来勾划一份美好蓝图。改用泰戈尔的一句诗词: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泪了,那么你还想错过群星吗?

给本文投一票!